说到封泥首先要讨论它的前世—— 玺印。这是因为玺印早期的主要使用形式是封泥,即为了达到 凭信或防止非法启封的目的。
殷墟和周原遗址:出土玺印实物被证实有用于 复制图形、花纹和文字的功能。
春秋时期:作为具有 保密兼信物凭证功能的玺印在春秋时期得到非常普遍的应用。
战国时代:作为权力、身份的象征,生产标记以及个人凭信的官私玺印得以普遍使用。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玺印所具有的 保密、征信、封缄的作用逐渐被推广到商业和公私书信来往等各方面。
二、封检的前世今生
(一)封检所用缠束材料
先秦秦汉及魏晋时期的简牍封缄用 绳索穿连,绳端打结,结绳处用封泥封闭,封泥上 加盖官私印章。
封检所用缠束材料,保留至今 实物极少。上文《睡虎地秦墓竹简·司空》引言大意如下:“令县和都官用柳木或其他材质可以书写的木材,削成木方以供书写;没有木方的,可用木版。县中山上盛产菅[jiān]草的,用菅[jiān]缠束文书;没有菅[jiān]草的,用蒲草、蔺草及麻封扎。这些东西都应在其收获时多加储存” 。
我们依此为基准,探讨秦封检的四种缠束材料。这些材料,您见过哪些?
(二)封泥的演变
封泥不仅具有 保密作用、 权威效用,其连带缠束材料一起更是对文件起着 保护的作用。因其依附的载体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特性,封泥及其包装材料本身也在不断演变。
秦代:书写材料主要是 竹简,因此广泛采用封泥制度,以 绳缠束包装。
东汉:蔡邕在其《独断》中对汉代书信封缄制度阐述如下:“凡章表皆启封,其言密事得皂囊盛,亦用绿囊” 。这里所说凡章表公文皆需密封包装,如涉及机密更需要用黑色的锦囊,绿囊是绿色的锦囊,秘密的奏章信函文书等都要放入 锦囊内密封起来。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自汉置八仪,密奏阴阳,皁囊封板,故曰封事。”
从出土文献记载来看,文书的传递是经常使用 书囊的。封检的包装保护材料进一步升级。
隋唐之后:有了很好的 纸张,公私书信一律改用纸。由于简牍和封泥的逐渐废止,人们改用水调朱砂印在纸上, 封泥开始向印泥靠近。一开始,人们在信封封口处贴一纸条,纸条上盖印章,使用“护封”制。护封所用的印章叫“封完印”,又叫“封柬印”“书柬印”“书简印”。此时,护封依然起着双重作用。后来,人们多直接将印按于内纸上而不是包装上,在这种情况下,印泥便无法证明文件的拆封与否, 失去了保密作用。人们为了继续保护文件,发明了“ 传竹筒”来传递书信,从唐代一直到明、清时期,相沿成俗。
元代:由于水干后朱砂容易脱落,人们开始用油调朱砂,之后便逐渐发展成我们现用的 印泥了。印泥主要是由朱砂、朱镖、艾绒、蓖麻油、麝香、冰片等原料调和而成的。
(三)封泥印文内容的变迁
封泥印文的内容,因时而异。
秦汉:只用 姓名印。明甘旸《印章集说》云:“秦汉书简间,止用名印。”
唐宋:印文的内容相对复杂, 有“某某言事”“某某白事”“某某启事”“某某白笺”“某某白疏”“某某言书”“某某封完”“某某完封”等。
明清:印文内容有以下五种情况:
用“某某顿首”“某某再拜”“某某敬缄”“某某谨封”“某某护封”等印;
只用姓名印;
“封完”“白事”“言事”等二字印与姓名印并用;
用韵文印,如“姓某私记,宜身至前,迫事无间。唯君自发,即信封完”;
只用“护封”“顿首”“慎余”“副启”“谨封”等二字印。
三、秦封检制度与封检流程
封检流程
1
步骤一
将 简册书写完成后卷起,在简册外端置“检”。
2
步骤二
在捆绑的检绳上置泥,形成检与泥相结合的 封检,以封检为中心,分别在封检的首端和末端用捆绑材料缠绕,检绳上摁压泥团,非绝对的首端和末端,首端以下较多,大部分封泥背部仅有宽度即是证明;末端以上较多,末端削尖处较少,徐无丞印、任城丞印等封泥即是末端摁压的结果。捆绑材料缠绕为两圈或多圈,封泥背部有捆绑材料交叉缠绕的痕迹。
3
步骤三
封印的加盖应为 两枚印章,而且职位略有不同,为主管官员及发文机构印章。印章的加盖具有一定的规则,不能随意违反。封检上部为级别较高的官印,下部为下属官印。从空间上看,印章与封检呈垂直状态,封泥处于封检及检绳之上。从静止状态看,印面文字与封检上下方向一致,呈平行关系;印面文字与检绳方向相反,呈垂直关系。
四、秦封泥的作用与意义
(一)秦封泥的作用
1
封信函
首先是 私人信函,当信函呈条状,木简一条条书写在上面,形成信函, 在这封信的疙瘩处利用泥封上去,然后盖上印章的内容。这样一来,别人无法开启竹简,也无法替换竹简中的内容。现在看起来,早年封信函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一块比竹简要大得多的木板,在竹简捆成一捆后将木板覆盖上去,板上有一个槽,然后在槽里把封泥压上。就像现在完整的信封的形式。
2
布袋封泥
一种是把封泥放在麻布或者绢帛做成的 布袋里面再封口,再把封泥印上去。这类资料在古陶文明博物馆都非常完整。第二种和信件有关,即防护 官方文件,主要是政治文件、军事情报的文件输送。在我国甘肃地区和新疆东部地区出土的带封泥和带封泥匣的信件里面情况比较混乱,里面既有中央的文件,又有私信。可能因为路太远了,所以一边送中央的信件一边夹带私信。
3
封货物
封货物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像马王堆那样。马王堆汉墓里用的是 竹箱子,把竹箱子编起来以后用绳子打结然后用封泥封上; 第二种是 包,就像我们背的书包一样封在口上。封货物这种情况 在世界上流行比较广,在埃及、在两河流域明显见到过。
4
封钱串子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讲的非常清楚,由 向中央交税或向中央交钱的时候封护钱串。
(二)秦封泥的意义
1
证史、补史作用
出土资料的证史、补史作用——用出土资料弥补传世文献中有关记载的疏漏,丰富我们对古代国家和社会状况的知识,加深对有关历史事件的认识,即出土资料的证史、补史作用。
由于焚书坑儒和楚汉战争对于先秦及秦代文献资料和历史遗迹的毁坏,造成了先秦及秦代文献资料的大量毁坏和散失,导致今天研究先秦史和秦汉史时常常感到文献不足,对于秦史研究,甚至可以说是史料匮乏。而封泥则成为了探讨这一时期 中央及地方职官设置和职官制度的第一手材料。
2
文字学研究史料
秦封泥本身:近万枚秦封泥上的 标准小篆字体是当时使用官印的遗存,真实再现了当时文字的风貌。
与隶书对比:而秦简牍、兵器刻铭和陶文上的文字属于秦代的 隶书,是当时通行的俗体字,将二者做对比研究,可以勾勒出汉字形体在共识平面上 正体字与俗体字的发展状况。
从古文字发展探究:将其文字置之于 甲金篆隶的古文字形体发展序列中,研究秦文字在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承继和转折作用。
与说文解字的小篆对比:将秦封泥上的小篆与《说文解字》所收小篆字体对比,可以探究秦汉篆体在笔势和笔意上的异同。
3
秦汉文化查考
古玺印封泥资料可以反映出:
繁复的职官系统以及各时期中央与地方各类机构职官名称的变迁;
郡县制度及行政区划;
兵器制造和工官制度;
政府文书档案的传递和保密制度;
陵园制度;
宫廷文化;
军事、农业、公私手工业、商业状况和行政区划等。
而这些,也正是秦汉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封泥资料对于秦汉文化的查考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4
篆刻艺术探究
古封泥 形制、特点、断代、辨伪及所反映的 古代印章文化、篆刻艺术等方面均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研究这些珍贵的古封泥资料可以了解秦汉时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独特内涵,填补文化史上的诸多空白。
如秦官印封泥字体笔画圆转,均匀对称,线条粗细等均,整体结构环保紧密,脉络圆活而流畅而流畅。汉封泥文字结体端庄周正,笔画受隶书影响明显。
杨广秦先生曾指出:“ 封泥作为古代玺印使用的遗存,是 篆刻史的正宗、篆刻风格的主流,是中国篆刻史各时期的真实再现,只能用封泥论证玺印,不能用玺印考据封泥 ” 。
这充分说明这些古封泥在古代印章研究、书法艺术以及篆刻艺术等方面的非凡意义和巨大价值。
看似小小的封泥、封印,原来蕴含着这么多丰富的知识和历史文化!你get到了吗?
参考文献
[1]陈根远.发现秦封泥[J].艺术与投资,2006(06):68-69.
[2]李超.秦封泥与封检制度[J].考古与文物,2019(04):80-86.
[3]裴永亮.析简牍文书中的封缄包装[J].中国包装,2015,35(08):65-67.
[4]王伟,杨广泰.古代封泥概说[J].书法,2017(10):52-56.
[5]周晓陆,路东之,庞睿.秦代封泥的重大发现——梦斋藏秦封泥的初步研[J].考古与文物,1997(01):35-49.
[6]周正举.封泥与护封[J].秘书工作,2012(01):53.
撰文:齐麟
图片:网络
PPT:齐麟 宋津卉 谭盈盈 王海 贺善然
编辑:王一帆
这是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二年级本科生“文书学”课堂第二小组同学精心“烹制”的“餐前小点”。想不想像小姐姐、小哥哥一样厉害呢?机会就在眼前!👇
走进中国人民大学,迈向人文社科殿堂,跨入大数据斑斓世界,关注院长直播间,机会不容错过!
2020年4月18日(本周六)👇 14:00-15:30
加入人民大学本科招生院长直播间!
欢迎云聚
欢迎家长、考生、校友、各界同仁!
点亮“ 在看”~ 鼓励学子~ 分享同行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