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时代:地球的漫长冬季与人类的黎明
冰河时代(Ice Age),并非某一次特定、贯穿始终的全球性严寒,而是地球气候史上一种宏大的节律性现象。它指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较长地质时期,一个典型的冰河时代由若干个极度寒冷的“冰期”(Glacial)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Interglacial)交替构成。我们通常所说的“冰河时代”,多指始于约260万年前、至今仍未结束的“第四纪冰河时代”。在这个漫长的冬季里,巨大的冰盖如沉睡的白色巨兽,反复吞吐着北半球的大陆,深刻地雕琢了我们今日所见的地貌,并以一种严酷而又充满创造力的方式,成为了催生现代人类智慧与迁徙的终极舞台。
序章:遗忘在神话中的深寒
在地质学的黎明之前,人类早已与冰河时代的遗迹生活在一起,却懵然不知。古代的农夫在平原上耕作时,时常会挖出一些巨大到不可思议的骨骼。它们不属于任何已知的生物,于是,巨龙、独眼巨人和神话中的巨兽便在人们的想象中诞生。同样,散落在田野和山谷中,与周围岩石材质迥异的巨大孤石——地质学家后来称之为“漂砾”——也让古人困惑不解。它们从何而来?最富有想象力的解释是,这些石头是远古的巨人在玩耍时投掷的,或是被一场覆盖全球的大洪水从遥远的山脉搬运而来。
在北欧的神话体系中,世界末日“诸神黄昏”的预兆之一,是一个持续三个冬天的“芬布尔之冬”(Fimbulwinter),无夏的严寒席卷大地。这或许是远古先民对末次冰期那酷烈气候的模糊记忆,一种被编码在集体无意识深处的文化回响。无论是东方的“大禹治水”,还是《圣经》中的“诺亚方舟”,全球性的洪水传说,也可能与末次冰期结束时冰川融化、海平面急剧上升的灾难性事件有关。
这些碎片化的记忆,如同冰封在琥珀中的远古空气,虽无法构成一幅完整的图景,却暗示着我们的祖先曾亲身经历过一个与今天截然不同、由冰雪主宰的世界。然而,要真正揭开这个世界的面纱,还需要等待科学的火炬被点燃,将光亮投向那被时间深埋的遥远过去。
第一章:阿尔卑斯山的启示
19世纪初,欧洲的知识界普遍接受“洪水说”,认为《圣经》中记载的诺亚大洪水是解释地球表面那些奇特地貌和化石分布的唯一答案。那些巨大的漂砾,无疑是滔天洪水从阿尔卑斯山脉冲刷下来的证据。然而,一些常年在阿尔卑斯山中生活和工作的当地人,却有着不同的看法。瑞士的一位猎人让-皮埃尔·佩罗丹(Jean-Pierre Perraudin)发现,他家乡山谷中的冰川正在缓慢后退,而在冰川退去的地方,留下的地貌——擦痕、U形谷、堆积的石堆(冰碛)——与山谷下游那些“漂砾”所在之处的地貌惊人地相似。他大胆地提出,或许曾经有一条巨大的冰川,一直延伸到山谷之外很远的地方。
这个来自民间的“异端邪说”并未引起学界的重视,直到一位重量级人物的介入,才彻底改变了局势。他就是瑞士博物学家路易斯·阿加西(Louis Agassiz)。
阿加西起初是“洪水说”的坚定捍卫者。1836年,他前往阿尔卑斯山,试图寻找反驳“冰川扩张论”的证据。然而,当他亲眼看到冰川的力量——那些被冰川缓慢移动时在基岩上刻下的深刻划痕,以及由冰川搬运、堆积而成的巨大冰碛丘陵——他内心的信念动摇了。事实如同一座冰山,坚硬而无可辩驳。他意识到,只有规模远超想象的巨大冰川,才能解释眼前的一切,以及整个北欧和北美大陆的类似地貌。洪水虽能搬运,却无法像巨型砂纸一样,在广阔的岩石平原上留下平行的擦痕。
1. 年7月24日,在瑞士纳沙泰尔的一次科学会议上,阿加西发表了一场石破天惊的演说。他没有讨论他原本研究的鱼类化石,而是向满座错愕的学者宣告:地球曾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大冰期”(Grosse Eiszeit)。在那个时代,巨大的冰盖从北极出发,如同一块白色的裹尸布,覆盖了整个欧洲、亚洲北部和北美洲。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也远比今日庞大,它们填满了山谷,溢出到平原。
这个观点在当时无异于科学界的惊天霹雷。它不仅挑战了根深蒂固的“洪水说”,更描绘了一个超乎所有人想象的、严酷而冰冷的远古世界。阿加西的理论遭到了猛烈的抨击和嘲讽,但他坚持自己的观察。一个关于地球“漫长冬季”的宏大叙事,就此拉开了序幕。
第二章:拼凑冰封的世界
阿加西的“冰期理论”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把全新的钥匙,去解锁那些沉寂了万年的地质谜题。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地质学家们仿佛变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侦探,四处搜寻冰川留下的“犯罪证据”。
在北美,人们发现从纽约的长岛到中西部的俄亥俄河谷,都有一条由砾石和泥土构成的巨大弧形山脊。这正是大陆冰盖南侵时,在其边缘地带留下的终碛垄。五大湖的形成之谜也被解开——它们是巨型冰盖在地面上刨出的洼地,待冰川融化后由水填满而成。
在苏格兰,那些风景如画、谷壁陡峭、谷底平坦的U形山谷,不再被认为是河流侵蚀的产物,因为河流只会切割出V形的峡谷。只有填满整个山谷的巨大山谷冰川,才能以如此强大的力量,将山谷“刨”成一个标准的“U”字形。
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大片的基岩裸露地表,上面布满了方向一致的擦痕和磨光面,清晰地记录了冰盖从这里发源,向南移动的路径。
随着证据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涌现,一幅末次冰期(Last Glacial Period)时全球冰川覆盖的地图逐渐被绘制出来。它显示,在约2万年前的“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全球约30%的陆地面积被冰雪覆盖,冰盖最厚处可达3至4公里。海平面比今天低了约120米,导致许多今天被海洋隔开的大陆(如亚洲和北美、英国和欧洲大陆)都由陆地桥梁相连。
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地质学家们在研究河流阶地和黄土沉积时发现,这些沉积物呈现出明显的层理结构,似乎暗示着气候并非一次性地变冷,然后回暖。它们记录了多次冷暖交替的旋回。原来,冰河时代并非一个单一、连续的寒冷期,而是由多个冰期和其间的间冰期组成的复杂循环。我们所熟知的猛犸象、剑齿虎生活的“冰河时代”,只是第四纪冰河时代中最近的一次冰期而已。地球的这个“漫长冬季”,实际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冷暖交替的呼吸节奏。那么,是什么在指挥着地球的呼吸呢?
第三章:天空的节拍器:米兰科维奇的旋律
冰期与间冰期为何会周期性地交替出现?这个问题困扰了科学界近一个世纪。人们提出了各种假说,从太阳活动的变化到大规模火山爆发,但都缺乏决定性的证据和可预测的规律。答案,最终来自一位塞尔维亚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米卢廷·米兰科维奇(Milutin Milankovitch)。
米兰科维奇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一项看似与地质学无关的、极其枯燥的计算。他想要精确地算出,由于地球轨道参数的微小、周期性变化,地球上不同纬度在不同地质时期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他认为,正是这些来自太空的、极其微弱的能量波动,构成了驱动地球气候进入或退出冰期的“节拍器”。
他识别出三种主要的轨道变化,它们以不同的周期,共同谱写着一曲控制地球气候的宇宙交响乐,这便是著名的“米兰科维奇循环”:
轨道偏心率 (Eccentricity):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形状,在近圆形和更椭圆之间变化。这个变化的周期约为10万年。它会影响地球全年接收到的太阳总辐射量的微小差异。
地轴倾角 (Obliquity): 地球自转轴与其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在22.1度到24.5度之间摆动。这个周期约为4.1万年。更大的倾角意味着更极端的季节变化——夏季更热,冬季更冷。
岁差 (Precession): 地球自转轴像一个即将停转的陀螺一样,在太空中发生“晃动”。这个周期约为2.6万年。它决定了哪个季节地球会运行到距离太阳最近的“近日点”,从而影响季节的强度。
米兰科维奇计算出,当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夏季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时(即夏季凉爽),前一个冬天的积雪就无法完全融化。年复一年,积雪变成冰,冰层不断增厚,最终形成巨大的大陆冰盖,一个冰期就此开始。反之,当北半球夏季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足够多时,冰盖就会开始融化,地球便进入温暖的间冰期。
在20世纪上半叶,米兰科维奇的理论因缺乏验证手段而被主流学界忽视。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深海钻探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能够获取到连续的、记录了数十万年气候历史的深海沉积岩芯。通过分析岩芯中海洋有孔虫化石的氧同位素比例(这可以反映古代海水温度和全球冰量),科学家们重建了过去几十万年的气候变化曲线。当他们将这条曲线与米兰科-维奇的计算结果进行比对时,奇迹发生了——二者完美吻合。天空的节拍,确确实实地记录在大洋的深处。
第四章:冰与火之歌:生命与人类的舞台
冰河时代不仅是地质的剧变,更是生命的熔炉。在反复无常的气候挑战下,生命上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演化史诗。
这个时代是巨型哺乳动物的黄金国度,它们被称为“更新世巨型动物群”。身披长毛的猛犸象和披毛犀,用巨大的长牙拨开积雪寻找食物;刃齿虎(俗称剑齿虎)用匕首般的犬齿捕杀野牛和马鹿;行动迟缓的大地懒如同移动的小山,在美洲的林地间觅食。这些巨兽演化出厚重的皮毛、巨大的体型(有利于保存热量)等一系列适应寒冷气候的特征,主宰着冰期的大陆。
然而,对于我们人类的祖先——智人(Homo sapiens)——而言,冰河时代既是严酷的考验,也是最终走向全球霸主地位的催化剂。
演化的压力泵: 冰期与间冰期之间剧烈的气候波动,对人类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那些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古人类分支(如尼安德特人)最终走向灭亡,而我们的祖先则凭借更强的认知能力、更复杂的社会协作和更精良的工具技术,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制造精巧的骨针和兽皮衣物以抵御严寒,发展出高效的集体狩猎策略以捕获大型动物,这些都是冰期环境下的生存智慧。
伟大的迁徙之路: 冰期导致的海平面下降,为人类开辟了前所未有的迁徙通道。其中最著名的是连接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白令陆桥”。在数万年的时间里,追逐着猛犸象群的亚洲猎人,通过这座冰原大陆桥,踏上了美洲的土地,开启了人类在新世界的篇章。
艺术与精神的觉醒: 在末次冰期最寒冷的时期,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却迎来了第一次大爆发。在法国的拉斯科、肖维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等洞穴深处,我们的祖先用矿物颜料绘制了数千幅栩栩如生的动物壁画。这些壮丽的洞穴壁画,究竟是狩猎的巫术、部落的图腾,还是对那个充满危险与生机的冰雪世界的记录与沉思?我们不得而知,但它们无疑是人类心智走向成熟、开始用符号和艺术探索自身与世界关系的里程碑。
大约11700年前,随着最后一缕冰期的寒风散去,地球进入了我们目前所处的、名为“全新世”的温暖间冰期。冰川的消退不仅重塑了地表,也为人类文明的诞生提供了温床。稳定的气候、丰饶的土地,使得农业的发明成为可能,人类从此告别了颠沛流离的狩猎采集生活,走向定居和文明。可以说,没有冰河时代的严酷筛选和机遇窗口,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世界。
终章:冰川的回声与未来的警示
从地质学的角度看,我们并未走出冰河时代,只是幸运地生活在一次相对温暖舒适的“假期”——间冰期之中。根据米兰科维奇循环的预测,在数万年后,地球的气候将再次冷却,大陆冰盖或许会卷土重来。
然而,人类的活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粗暴地改写着这曲古老的宇宙交响乐。在过去的两百年里,工业文明向大气中排放了巨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上升。这种人为驱动的气候变化,其速率和幅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地质历史中由自然轨道周期驱动的任何一次气候波动。
今天,我们研究冰河时代,不再仅仅是出于对过去的好奇。那些从南极和格陵兰冰盖深处钻取的冰芯,就像一本本记录着地球气候历史的无字天书。冰芯中封存的远古气泡,精确地告诉我们过去几十万年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与全球温度的密切关系——二者如影随形,一同升降。这段来自冰川的古老回声,为我们今天的气候危机提供了最直接、最无可辩驳的警告。
冰河时代的故事,始于对巨石的困惑,发展为一场波澜壮阔的科学探索,最终成为理解我们星球和我们自身物种命运的关键。它告诉我们,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何等敏感和动态,而人类,这个在冰期磨砺中诞生的智慧物种,如今正手握着改变地球未来的力量。这一次,地球的冬天与夏天,将不再仅仅由天空的节拍器决定。
另请参阅
人类
地质学
农业
米兰科维奇循环
洞穴壁画
气候变化
哺乳动物